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红色短视频凭借其情感化、视觉化、叙事化特点,成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载体,本研究把“情感共振”作为核心理论视角,结合情感动员和集体记忆理论,系统剖析了红色短视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本文采用剖析江西省“红色走读”短视频作品案例的方式,探究红色短视频怎样通过叙事、影像、声音等符号渠道激发集体情感,进而形成了一个包含“情感激发-凝聚共识-认同内化-行为转化”四个环节的作用机制,分析从短暂情感过渡到稳固意识的内化过程。针对目前红色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中存在的同质化、情感体现不真实及“信息茧房”等问题,给出了深化内容创作、把握情感火候、搭建传播格局等有效路径,以期为高校借助数字媒介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技术赋能与思政教育创新
当前处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浪潮交织下,在大学生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与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复兴紧密相关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伴随网络快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信息获取、认知塑造与情感认同达成的方式已深度媒介化,这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教育方式、传播渠道以及情感共鸣上面临严峻挑战,探寻与其心理特点及信息接收习惯相符的新型教育载体势在必行。
例如当下较多大学生在使用的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重塑了文化传播跟认同建构的生态架构。红色短视频即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核心,以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为素材的线上视听产品,借助其强烈的视觉冲击、紧凑的叙事节奏以及充沛的情感张力,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创新化呈现,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创了新的路径。
然而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路径研讨或效果说明,缺少对红色短视频“怎样”以及“为什么”能影响学生意识的内在机理做系统、深入的理论剖析。本研究把“情感共振”引入作为核心分析概念,计划从微观视角切入开展,仔细分析红色短视频唤起高校学生集体情感的途径,进而提升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路径,以填补现有研究里的理论空白部分,并给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二、情感共鸣与集体记忆的动员机制
“情感共振”概念出自社会学的“情感动员”理论,又把传播学的“共情传播”和心理学的“情绪感染”机制融合起来,它并非代表个体孤立的情绪涨落,而是强调运用符号、仪式、叙事等媒介化途径,引发群体认同的情感体验,借此形成情感纽带与团结意识的社会心理过程。在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际,情感充当着必不可少的黏合角色,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所言,民族就是“想象的共同体”,而这种想象得以稳定维系,离不开共同媒介所唤起的情感共鸣。
红色短视频所承载跟激活的,正是中华民族在百年奋斗岁月里凝结的“集体记忆”,根据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记忆乃社会建构形成的产物。红色短视频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记忆媒介,其核心功能为对可能因时空距离而逐渐模糊的、碎片化的革命历史事迹进行“激活”与“重构”,使其以鲜活形象的模样再次映入公共视野,成为个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衔接。红色短视频实现“情感共鸣”的逻辑为:依靠精细的符号编排,把宏大的民族叙事转换为具体能感的个人故事或历史瞬间,由此直抵受众的心灵角落,引发的情感触动。例如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对民族苦难的哀伤之感、对辉煌成就的自豪之意,构成了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情感起点。
三、红色短视频引发情感共振的符号路径
红色短视频是精心编码的符号文本,其引动大学生情感共鸣的效能,凭借叙事、影像、声音三大符号系统的协同开展,江西省高校广泛组织开展“红色走读”活动诞生的优秀短视频作品,为本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分析样本。
(一)叙事符号:把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变为个体关怀
高校学生对真实且鲜活的人物故事容易产生共情,成功的红色短视频一般采用“微叙事”策略,例如红色短视频《烽火岁月中的炽红信念:一封未寄出的家书》,该视频没有空泛笼统地谈井冈山斗争的伟大意义,而是着眼于一位普通红军战士写给亲人的绝笔家书,依靠“家书”这个极具私人情感的物品,深入展现了在浩瀚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抉择、情绪与信念。这种“见人物、见事项、见情义”的叙事模式,有效消除了历史跟年轻受众之间的时空障碍,使学生在留意人物命运的时候,自发地生出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敬重。
(二)影像符号:从静态史实到动态体验来做视觉构建
视觉影像具备比语言文字更强的直观感染力,例如红色短视频《VR重走长征起点》把历史影像资料、实地取景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加以综合运用,让学生借助第一人称视角,“亲身”漫步于都河畔、瑞金旧址,这种沉浸式体验营造出强烈的“亲临感”,让学生在感官层面无限贴近历史现场,实现了跨时空的情感衔接。
(三)声音符号:从背景辅助材料到情感引擎的听觉呈现
声音是唤起情感共振的潜在推力,红色短视频中声音元素由音乐、音效和语言构成,例如《档案江西》音视频创作,通过传统与新媒体融合展播,生动呈现发生在赣鄱大地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结合深沉诚恳的旁白,一起搭建起一个极具代入感的“历史声景”,充满感染力的解说,可以有力引领观众的情绪走向,把视觉信息跟情感体验紧密融合,携手开展对共同体意识的听觉唤起。
四、从情感共振到意识凝聚的作用机制模型
情感共振本身可能是短暂又容易消逝的,红色短视频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做到从瞬间情感起伏到稳固心理状态的转换,这一过程属于一个环环互扣、步步递进的作用机制。
(一)情感触发——以媒介化途径唤醒集体记忆
这为机制的起始阶段,当大学生在信息流动态里刷到红色短视频,独特的影像和叙事瞬间把他们的注意力捕获,视频中用符号化方式呈现的英雄人物、历史场景及奋斗故事,作为一种所谓的“记忆表象”,触动了潜藏在他们知识结构内、由长期教育和社会文化铺就的集体记忆,此时形成的情感,仿若敬佩、触动、震骇,是最直接的心理触动,为后续的认知加工给予了充足的情感动力。
(二)达成共识——对历史意义作当下化解读
优良红色短视频的高明之处为,它在激起情感的同时,借助简洁的字幕、简明扼要的解说或富有哲理的结语,对历史事件的内在精神价值做“点题”式解读。例如在讲完关于“半条被子”的故事后,指出“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一半给老百姓的人”,并自然延伸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一流程把个体的情感体验,提升到对党的性质宗旨、民族的奋斗精神等核心价值的理性认知,完成了情感至认知的飞跃。
(三)认同内化——对共同体身份的自觉认知
在情感跟共识的共同推动下,更容易引导大学生开始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范畴,“我”跟视频中展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奋斗历程以及由此代表的中华民族是什么关系?当大学生明白现在的和平、发展及繁荣,正是依靠前述视频所展现的苦难辉煌之上时,一种“我们”共同面对命运的共同体意识便自然涌起。他们不再单单充当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接续者和共同体的一个份子,这种把民族命运与个人身份紧密结合的自觉觉察,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从外部灌输朝内生认同转化,达成了心理角度的“我族认同”。
(四)行为转化——意识稳定的外显化实践
牢固的认同最终得通过实践去表达并强化,受认同内化的驱使下,大学生会展现出一系列明显或隐伏的行为倾向,外显行为主要有:积极点赞、收藏、转发出色的红色短视频,在评论区抒发诚挚感受、参与合理探讨,甚至投入到线下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志愿讲解等工作。例如看完“红色走读”作品以后,众多大学生自觉报名参与实地走读,也在校内组织起红色故事宣讲团体。内隐行为表露为:对国家和民族事务的关注度上扬,自觉抵制那些错误言论,以及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宏图伟业的决心愈发强烈,这些行为实践又将进一步稳固和强化其情感与认同,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强化路径。
红色短视频构建了一个从内心情感激发推进到共识凝聚,随后到认同内化,而后到行为转化的完整作用路径。
五、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虽然红色短视频存在着巨大的教育意义,不过其创作与传播依旧面临三重挑战: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作品存在“史料堆积+悲情音乐”的既定模式,叙事创新不足,思想深度呈现短板;情感表达失实,过度采用娱乐化形式或滥用“悲情”叙事手段;传播过程存在“信息茧房”情形,优质内容多在已怀有浓厚兴趣的群体里循环,难以触达进而影响到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的优化路径:
(一)进一步推进内容创作,推动叙事新突破
基于严谨史实开展创新性解读工作,去挖掘更多如红色短视频作品《一封未寄出的家书》这类鲜少有人发觉的故事细节,高校能够把数字媒体相关专业跟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个学科资源整合在一起,成立红色短视频工作室,尝试采用动漫作品、侦探解谜等多样展现形式,以便能更好的打造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时尚的精品佳作。
(二)把握情感界限,力求真诚交流
减少口号式宣传与煽情式的渲染手段,坚守“情由事实生,理从故事出”的创作原则,创作者应相信年轻一代具备的判断力,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展开交流,用历史的真实以及艺术的真诚去打动人心,减少情感表达陷入模式化的境地。
(三)创建传播矩阵,优化推荐路径
高校官方媒体、教师、大学生社团应一起协同发力,集聚传播合力,凭借优化推荐渠道、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互动(如红色短视频创作大赛、主题团日展播)等路径,主动把优质红色短视频推至大学生群体中,做到普遍又有效的覆盖与贯通。
六、结论
本研究逻辑论证了红色短视频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媒介文本载体,在强化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的独有价值与内在逻辑,其教育作用并非一次性就能达成,而是依从一个从“情感激发”到“行为转化”的循序递进、反馈性质的机制模型。在这个进程里,“情感共振”是引发大学生心理认同的核心支点,它经由叙事、影像、声音的符号协同配合得以完成,并最终在理性地归纳共识与自觉地实现共同体意识认同。
就高校思政工作者这一群体而言,未来工作重点不应只把精力放在内容生产上,更应聚焦深度把握并积极采用这一作用机制,引导红色短视频创作从单一的信息传递,朝着深度的心智对话与认同建设前进,经由持续优化内容品质与传播策略,才会在数字时代更有效地承担起铸魂育人的历史重任。
(署名:刘叶舟)
标题:情感共振:红色短视频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与路径研究
地址:http://www.0791new.com//ncsh/39492.html

